春暖花开,又到一年春耕好时节
健全水质安全预警体系,加强安全研判,及时发布水质预警信息。坚持规划引领,打牢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编制了《巧家县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管控总体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等,制发了《巧家县深入推进生态优先战略实施细则(2022—2025)》《巧家县2023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等文件。
巧家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陆开明: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五、开展畜禽粪污治理。应邀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云南日报、昭通日报、昭通广播电视台、昭通新闻网、昭通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微昭通、北纬29°、昭通市人民政府网的记者、编辑,欢迎你们。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厂供水和用户龙头水的水质监测,对取水、制水、供水实施全过程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共享机制。联合三峡集团、宜宾渔政、沿江市县环保、农业等部门,聚焦港口码头污染物接收处置设施配备和使用情况、到港船舶污染物交岸记录、船E行使用情况等重点,常态化开展综合执法检查。
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近三年来,废旧地膜回收率保持在83%以上。我承包了20多亩土地种植洋葱,今年长势非常好,亩产量达6至8吨,预计收入20多万元。
普洱景迈山茶文化探索游、腾冲司莫拉乡村民族文化体验游、罗平油菜花海生态游……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发展农旅融合、文旅融合,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脱贫人口从事餐饮、住宿、采摘等经营活动,对从事乡村旅游的脱贫人口,开展酒店管理、餐饮服务、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提高务工收入。抗浪鱼是云南的土著鱼种,过去由于产量急剧减少,曾被列入《云南省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科研、种植、交易、物流……目前,昆明鲜切花产业实现全产业链覆盖,已建成辐射全国、面向亚洲的世界级花卉交易市场和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一大早,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迤那村的苹果种植大户罗兴亮来到自家果园,对果树进行花前复剪、疏花、拉枝等春季管理工作。
宾川县柑橘种植总面积约10.2万亩,随着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如何提升效益成为当地柑橘产业发展的关键。不少景迈山茶农从过去单纯的种茶、卖茶,到如今开办民宿和农家乐,迈出茶旅融合发展步伐
为贯彻落实《关于开展 2022 年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及《云南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评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充分发挥行业标准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行业文明旅游建设水平,2023年4月1日至4月14日,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市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评审工作组,对全市推荐申报的 43 家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开展了实地评审工作。此次评审采取实地查看、资料审查等形式,围绕制度建设、环境卫生、服务质量、宣传引导、实践活动等内容对全市申报的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住宿、文化经营场所等涉旅企业进行实地评定。在评审过程中,对相关申报单位文档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审阅,并提出了指导意见和改进建议。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稿
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稿。此次评审采取实地查看、资料审查等形式,围绕制度建设、环境卫生、服务质量、宣传引导、实践活动等内容对全市申报的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住宿、文化经营场所等涉旅企业进行实地评定。为贯彻落实《关于开展 2022 年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及《云南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评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充分发挥行业标准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行业文明旅游建设水平,2023年4月1日至4月14日,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市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评审工作组,对全市推荐申报的 43 家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开展了实地评审工作。在评审过程中,对相关申报单位文档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审阅,并提出了指导意见和改进建议
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威信,喀斯特地貌分布很广,在垕房,岩石组成了一丛丛形态各异的石林,引人注目。然而,如何将一个拥有民族风情、石林景观、半河乡革命委员会驻地旧址的垕房打造成农文旅生态观光旅游地,群众不理解、干部也迷茫。
同为苗寨,看着曾经比垕房基础条件还差的化屋村成为了旅游地标,民宿火爆到得提前一个星期预订,这让陶晓旭备受触动,他说:垕房拥有更好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底蕴,完全可以学习化屋村的经验,将垕房打造成旅游打卡地,让村民吃上‘旅游饭。从威信县城驾车20分钟后,一栋栋依山而建的红墙青瓦民居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垕房。
不仅是婚嫁喜庆的日子要穿上苗族服饰,每逢重要活动或者节日,垕房的村民也要身着民族服装参与进来。藏着苗族密码的服饰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表达,是一种地位和智慧的象征,也是一种对祖先单纯的敬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外出务工是昭通农村年轻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他们如同候鸟一样,在务工地和乡村往返。来来往往的食客多数是本乡本土的人,闲暇之余,陶晓旭会和他们聊聊垕房的变化和未来发展,甚至在脑海中会冒出规划这一词语。拿着裙子比划的她笑得很幸福。芦笙与舞蹈相伴,成为苗族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芦笙舞,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多个场合,芦笙舞的出现,不仅是表演,也是对每一个外来者的礼仪。
这个画面对于陶晓旭来说是一个烙印,责任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作为上一代人的接力,他开始在半河村委会和垕房之间奔跑。苗族手工艺正面临失传,不仅杨廷芝老人急,垕房乡村示范点建设的工作专班也急,如何把苗族文化完整传承下来,规划中要打造苗族传统婚俗、苗族石磨豆腐、苗族蜂蜜糍粑、苗族蜡染、苗族刺绣、苗族歌舞等系列院落,让苗族文化留住游客的同时,也吸引更多年轻人传承苗族工艺。
这一段时间,我一有机会就近距离观察家乡,思考垕房发展,萌发了想为家乡做点事的想法。从建筑可以窥见一个民族与山水的关系和生存理念。
一个乡村示范点的打造,不仅在改变村庄的面貌,也在改变着世居村庄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形态和思想观念也随着村庄的变化而变化。从陶晓旭身上,魏妍找到了乡村发展的答案,只有培养和鼓励有能力的年轻人回到乡村才能释放乡村动能。
实习记者 田朝艳 摄在垕房中心位置的村史馆里,杨廷芝作为省级非遗苗族蜡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关她的介绍已经上墙。许鹏 摄2023年4月,重新修缮的半河乡革命委员会驻地旧址焕然一新,新刷的油漆让陈旧的木板散发着光彩,门窗上雕刻的花鸟鱼虫再次被唤醒,与对面林立的奇石遥相对望,太阳广场上肆意奔跑的孩童,穿梭在油菜花海里的游人,站在老宅放眼望去,垕房又有了当年的辉煌。时代的变化给陶晓旭带来了惊喜,他从逐渐变好的乡村看到了商机。有120多年历史的垕房陶氏老宅,在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的政策背景下得以修缮,城墙、照壁、窗雕经过修复重现了昔日的辉煌,而房檐滴水把四合院石板砸出的一个个深坑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后来因为家庭原因,他又到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开了一家云南风味的米线店。每年冬天,昭通大山包都要迎来一千多只黑颈鹤越冬,待到春暖花开之时它们又北迁。
一针一线在她手指尖灵活游走,最后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苗族服饰,女儿穿上嫁衣时摇曳生姿、笑靥如花的场景恍如昨日。距离陶晓旭家不到50米的地方,是建于清末1901年的垕房陶氏老宅,依山而建的垕房陶氏老宅是一座由石头构建而成的城堡。
陶晓旭不负众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点工作,也为自己回到垕房找到了答案。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半河村垕房村民小组的陶晓旭就是这样一只候鸟。
第一次远离垕房,没有更好的选择,多少有些逃避的意味。苗族的蜡染、芦笙、服饰等民族文化都被写进了苗族文化发展史中,而这些技艺随着年轻人的外出和习俗的简化,变成文化历史挂在墙上成为展览,杨廷芝不免感到惆怅。相对于以老宅为主的古建筑,石林保存得更完整,石芽、峰丛、溶洞、地下河等喀斯特景观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几乎每年都回来过春节,然后又走。
乡愁唤回的农村青年在现代诗人余光中看来,乡愁是邮票、船票以及海峡,但对于苗族青年陶晓旭来说,乡愁是古宅、芦笙舞以及蜡染,甚至是少年离开垕房之前那一条可以走出村庄的坑坑洼洼的山路。2008年,陶晓旭高考落榜,像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他选择外出务工,来到江苏常州一家三轮车制造厂做焊工。
从打工者到包工头、餐饮老板,陶晓旭在求变的人生历程中学会了坚韧也懂得了变通。主题院落之一的石莲人家同样建于清末,整幢房屋建在一片石林之上,房屋墙体与石林完美融合,院中的石拱门、石莲花、拴马石以及数吨重的长条石地板构成了一道以石为主题的自然景观。
从那一刻开始,陶晓旭反复问自己,何时才能结束漂泊的日子?回家的想法开始萌芽。命名为垕房记忆的村史馆,由20世纪80年代建成却一度废弃的村级小学改建而成,里面陈列的50多件老物件包括了苗族乐器芦笙。
本文由白马过隙网发布,不代表白马过隙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p2foh.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5m4kq/070.html